機械社區(qū)

 找回密碼
 注冊會員

QQ登錄

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搜索
查看: 9499|回復: 29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轉個非常好的技術帖:兩種碗形砂輪磨座結構詳細比較,哪種設計更好呢?有圖有真相

[復制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1:09:29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后由 flyeego 于 2010-11-4 11:41 編輯

轉個設計學習討論帖:兩種砂輪磨頭座詳細結構比較
昨天泡一個論壇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有意思的帖子,特此轉過來,大家一起來討論吧,
砂輪軸轉速為2880轉/分,
作者一共設計了兩種方案,經(jīng)過領導審批,選擇了第二種方案,
大家來談談,這兩種方案的優(yōu)缺點呢?
第一種方案


第二種方案


在此感謝原作者! 砂輪磨頭支架.rar (340.8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3)

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2威望 +6 收起 理由
見習生小王 + 1 理由見回帖
老鷹 + 5 感謝對討論的支持!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2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1:29:00 | 只看該作者
不應該啊,莫非領導別有用心???
1.從成本考慮,第一套加工面少,工時少,不管是軸還是孔
2.從結構上將,第一套方案軸向定位過多!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1威望 +1 收起 理由
秋葉楓紅 + 1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#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1:35:17 | 只看該作者
原作者有8年的設計經(jīng)驗,第一種方案與M1432磨床的床頭箱結構類似,他個人傾向于第一種,但領導認為第二種比較好,所以采用了第二種,這個帖子是非常好的技術討論帖,可惜在那個網(wǎng)站上沒有真正討論開來,我相信我們機械社區(qū)是真正有心學習人的天堂,所以請大家踴躍發(fā)言,不管討論正確與否,都有加分。!
請各位大俠來分析下,1和2的優(yōu)缺點在哪里呢?
從裝配方法及調整,運轉精度,熱變形,配合精度,密封的各個角度來分析這兩種設置,越細越好,等大家的結論差不多,我再來綜合總結下,或許還可以請原作者過來聊聊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4#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1:42:48 | 只看該作者
回復 xiaoyaya6603 的帖子

圖片順序搞反了,現(xiàn)在改正確了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2:31:01 | 只看該作者
主要是軸承的支撐方式的不同:
方案1:采用兩組軸承,全部固定方式。
方案2:采用一端固定,另一端游動的方式。
優(yōu)缺點在于受軸向力時,或者溫度高時,軸向移動難易程度。
只看出來這些啊,請高手來談談吧。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1威望 +1 收起 理由
秋葉楓紅 + 1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6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2:45:09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見習生小王 于 2010-11-4 12:57 編輯

經(jīng)手制造過類似磨頭,結構也是仿M1432之內圓磨頭的布局,有點類似第一方案。不過使用的是迷宮式密封,效果顯然要比圖示的二種方式耐用。圖中的前軸承,第二方案的自鎖螺母結構在高速運轉下并不可靠。二方案中,對于成對軸承的裝配預緊問題也未見體現(xiàn)。如果對磨頭精度要求不高,采用第二方案的工時成本的確較低。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1威望 +1 收起 理由
秋葉楓紅 + 1 支持!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7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3:12:33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快樂的海綿 于 2010-11-4 13:13 編輯

我怎么看到是2副一樣的圖?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1威望 +1 收起 理由
秋葉楓紅 + 1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8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3:50:55 | 只看該作者
方案1:軸承之間使用擋圈隔開,感覺軸承的預負荷無法調整!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1威望 +1 收起 理由
秋葉楓紅 + 1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9#
發(fā)表于 2010-11-4 15:16:16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lightclouds 于 2010-11-4 16:22 編輯

方案1 只有一端有密封,方案2 兩端都有
方案2軸承類型、安裝方式選擇要好,考慮了軸溫升以后的伸縮量

評分

參與人數(shù) 1威望 +1 收起 理由
秋葉楓紅 + 1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10#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11-5 09:10:16 | 只看該作者
作者的設計思路:
  由于設計要求磨頭的轉速為2880n/min左右,軸發(fā)熱后向后延伸,主軸回轉精度在0.005mm。
  第一種方案的軸承定位都是在外圈,通過兩對面對面安裝的角接觸球軸承,采用的是雙支承,上端軸承的預緊是通過研磨件7(外隔套)和件18(內隔套)來調節(jié)的,下端軸承的的預緊是通過實際測量件8(軸)的臺階來配研件11(外隔套),軸承的預緊力為150N,而軸向誤差是通過磨件5(調整墊圈)來實現(xiàn)的。上端軸承與軸的配合間隙量為0.002~0.005的間隙配合,下端軸承與軸的配合是過盈為0.002~0.005的配合。
  此結構裝配要求較高,尤其是研磨幾個隔套,裝配有一定的困難。如果零件符合圖紙要求,裝配符合圖紙要求,幾乎不用日后維修。
  第二種方案是下端采用一對背靠背安裝的角接觸球軸承作為支承,上端采用一對深溝球軸承作為游動端。兩對軸承都固定在軸上,下端軸承外圈固定在件8(支架)上,預緊力通過研磨件10(內隔套)和件1(外隔套),軸向鎖緊通過調節(jié)件16(螺母)來實現(xiàn)。上端軸承通過件21(軸用彈性擋圈)和軸的臺階來定位,軸向可游動。
  此結構主要是日后維修比較方便。
講一下第一種方案的裝配方法:軸承、軸,上端研磨好的內外隔套,下端研磨好的外隔套、以及第一方案中的件10,組裝好后一起壓入件9當中,裝上下部端蓋,然后再裝調整墊圈和上端蓋,調整墊圈留余量,裝好后用塞尺檢查件10和上端蓋結合處的間隙,有多少余量,取出調整墊圈,將余量磨去。如果在裝配過程中件10和上端蓋結合處沒有余量,那就要換調整墊圈了。否則就會產(chǎn)生你所的“沒被壓緊,開車后會不會發(fā)生異響”!凹10與件9的配合間隙是多少”這個問題我倒想問一下,你在設計的時候是怎么考慮的,難道要增加它的加工成本?這地方要很高的配合要求有什么用處?
        這里件6、11、18確實很難研磨,對操作工的要求很高。
  兄弟,再仔細看看圖,不要以為這么簡單的結構,做起來就容易,還有,你還沒對第二種方案做評論呢。這兩種方案都是我自己設計的,沒有領導參與。他只是選了一下而已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會員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機械社區(qū) ( 京ICP備10217105號-1,京ICP證050210號,浙公網(wǎng)安備33038202004372號 )

GMT+8, 2024-11-17 02:57 , Processed in 0.060194 second(s), 21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