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為什么公司福利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?
- f+ r; v! h% ]+ `3 z
$ G' @, E! L! K4 W# G這很合理,但不公平
, z; {! V3 U. W9 E* v! T3 l6 q3 s, X% O
以前在銀行工作時,薪水中一大半是由各種各樣的津貼組成的,這些補貼,同一級別工齡差不多的員工都一樣,大家也沒什么異議。但其中有一項“通訊費”,卻鬧出不小的風波。
- s2 ~' R# s- P% R# a% f7 r3 e: y" V* Y9 a/ e9 w. k
矛盾的起因是手機開始普及,部分外勤員工的通信費大大超過只在辦公室的內(nèi)勤人員。行里就把外勤的“通訊費”提高了50%,然后內(nèi)勤就有意見了,給上面寫了“人民來信”。# c$ T7 V5 i& S1 W: G, Q
2 @8 n. _0 s4 r2 Z5 d" c7 j其實,這些以各種名義發(fā)放的補貼,大家都心知肚明,就是收入的一部分——憑什么要給一部分人“加工資”。慷,大部分領導都是屬于“外勤”,這就變成了干部給自己加工資。0 \9 u3 K8 o) F* c( p/ U8 Z
* B4 U3 l3 P7 V5 [+ z+ h
最后,行里用了個變通的方法,給內(nèi)勤加了同樣數(shù)量的“服裝費”——理由做辦公室的,袖子容易磨破。這么一來,外勤加了通信費,內(nèi)勤加了服裝費,大家都扯平了。+ i3 {# _4 r! `1 P. ?6 p$ q1 q
& G% }5 A5 |+ P1 D0 |. j* D0 G仔細想想,“內(nèi)勤”不滿是可以理解的,但奇怪的是,外勤們對這種“煮熟的鴨子飛了”的事情,并沒有什么抵觸。
- s. L. p. s$ q1 h9 c8 H& V
2 f. y d0 Z( w, _5 K0 v9 R這個心理,我可以解釋一下,因為我當時是這“外勤”中的一員。像這種擺在臺面上的“不平等”的錢,拿了容易引起同事間的矛盾,反正也沒多少,不如不要。
- g/ T! c6 L9 l6 R- c* B3 l+ a0 {5 a. ]0 f
可你要覺得,大家都很講公平,那也未必。外勤在外面跑,是有額外的好處的,絕對比“通信費”高。但這些都不會擺到明處,大家反而覺得,能有“外快”,這是人家的“本事”。5 q% l8 G7 s* P" [, c+ r% A
, w; t- C% m6 P4 B J: z5 G6 h
擺在明面的利益要絕對公平,否則就有人得“紅眼病”,而私下里的不公平卻可以接受,一開始,我以為這是體制內(nèi)企業(yè)的弊病,但后來,從外企到民企走了一圈,才發(fā)現(xiàn),用“平均分配”的來定義公平,是一種普遍心理,跟體制無關。
: i( f! F# e( V8 t# M" m- Q$ f9 x* E& U' C: M9 }8 G: V/ a
比如工資獎金大家的差別大,所以公司要求員工嚴格保密,但各種福利沒法保密,就不分職位大小、年資長短,絕對平均;
S5 ~3 U4 h$ o
/ b- E9 R, n# [- B5 p7 o* s( b) [再比如KPI,因為結果相對透明,大部分公司都不會在KPI上拉太大的差距(除了銷售提成類的職位),體現(xiàn)在考核的設計上,大部分的考核項都為讓大家平均分錢,只有少數(shù)考核負責拉差距。- l4 L6 J$ K% b$ b9 K! D# S8 M4 n. T9 o
2 [1 n' @- z. K/ o% H
即便如此,事關公平,很多事仍然難以擺平
* ~: ?0 t' W& H% T p' B" _ l5 `- G- e
一家私企,給員工發(fā)出差補貼,按工資比例發(fā),結果工資低的人不干了,有個小姑娘說了一個理由把HR給問倒了:“出差補貼你倒是知道按工資比例,可遲到扣獎金,為什么不分工資高低,人人50塊一次?”
& w9 y. B; T6 r. a( s9 Y, S) d: ~& P& q3 u
這就叫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。
5 u- L7 j# A$ {! v6 _$ @! k# w3 c, l+ j" Q1 x
“平均主義大鍋飯”是改革開放初期就大力批評的,但事實上,這是最基本的人性,是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。這也其中是一個從“管理學”誕生之初就有的老問題。0 p+ g+ ?) n/ H: D: {; Q% S
& n9 m4 P, P& f4 D& P9 s
讓我們把視線轉(zhuǎn)向一百年前美國的那場著名的“管理學試驗”。5 ?/ s1 r" F5 N8 F! L
% i' ?" ^6 v! [6 t; y. x
一個見了大頭鬼的管理學實驗
7 {- Q, A4 n* R1 ?: Q: X, m( f! g) L# y5 ^6 L8 O
我在《管理學的第一位大師,他的理論決定了麥當勞應該烤多少個漢堡》里講了“科學管理之父”泰勒的一系列著名的科學管理實驗,總體上而言,是通過優(yōu)化生產(chǎn)流程和改進勞動動作的方法來提高工作效率。
3 s# W, ]; i+ f0 P$ Z+ S' g+ e. z r
例如“鐵塊搬運”實驗,泰勒從75名工人中挑了一個經(jīng)驗最豐富的工人做為測試者,讓他嘗試各種動作和流程改造,總結出成套的新生鐵塊搬運工作方法,使工人的工作量,在同樣的疲勞度下,從12噸提升到了47噸。
) X' x, Y# d ]2 y E2 U" c& R6 P' I' H3 ` J
泰勒之后,很多管理學家都希望都通“勞動實驗”的方法,找到提高勞動效率的關鍵因素,“霍桑實驗”就是其中規(guī)模最大的一次,但這個歷時8年的“管理實驗”最終卻得到了一個“反科學管理”的結論。
/ h& S' r5 K d1 F; L( i L+ t( |# _( ~" M: T5 Q) k2 N
“霍桑實驗”最初是一個很簡單的課題,實驗假設“提高照明度可以減少工人疲勞,從而提高生產(chǎn)效率”。按照這個設想,工人們被分成兩組,一組使用正常光,一組使用更亮的光。" @, Y" G( Y. F8 F5 r% J+ r
9 Z$ I( X2 ~3 u: j果然,實驗結果顯示,隨著亮度的增加,工人的產(chǎn)量也增加了!那趕緊寫實驗報告吧,還趕得上學校的評職稱……且慢,為什么不拿到更多的證據(jù)呢?讓我們把亮度反向調(diào)弱試試看吧。
$ t* J/ `+ P$ p* k
- |; T8 }8 s4 ^4 T) H( N于是,改變管理學史的一幕出現(xiàn)了,隨著亮度的減弱,工人們的產(chǎn)量……依然在上升?!啊,實驗者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,于是再調(diào)弱光線,可產(chǎn)量仍然不下降。一直調(diào)到只有燭光般微弱,實在是看不見了,產(chǎn)量才掉下來。
: v( [6 ?% d% y* }( d9 y* x6 h
- M* ~& [( y+ d3 B8 _& L; r實驗人員再仔細分析實驗報告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不合常規(guī)的地方。前面說還有一個對照組,他們使用的是正常的光線,可他們自從進入實驗后,產(chǎn)量也在上升!真是活見大頭鬼了!! Y F* Y# \$ ~. z) g* b3 @+ [* ]
6 Z2 s; u0 s# n8 i% c
實驗做了兩年,實在是搞不下去,當時的學術界也沒有染上改實驗結果的惡習,眼看論文就要泡湯,管理學的大救星——心理學來幫助了。
& u. {+ V, e t
7 t: G# U1 J* f4 ]1 j! K% D有人向?qū)嶒炚咭]了哈佛大學心理學梅奧教授,他詳細地了解了實驗經(jīng)過后,產(chǎn)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,但是他沒有透露,而是重新設計了一系列實驗。這就是“霍桑實驗”的第二階段——“福利實驗”階段。
6 N- p" @5 w5 Z
2 ^3 `. G5 I# Q, i: r8 Y" w在實驗中,梅奧教授設計了不同薪資支付方式,福利待遇的形式、彈性勞動時間等等,觀察分析這些不同的“福利”對生產(chǎn)效率的影響,但結果卻發(fā)現(xiàn),不管怎么設計,生產(chǎn)效率永遠都是上升的,換句話說,工資和福利都不能產(chǎn)生有效的激勵。
7 | j* k1 N, e+ R6 L; T
0 y0 B4 Z2 ]; G5 Q實驗又進行了兩年,實驗人員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,但梅奧教授心里卻越來越亮堂,因為這個結果恰恰驗證了他心里的想法。
* _. d. K% G9 v
1 y3 G7 ~& n& @0 F9 n于是實驗在第四年進入了真相大白的第三、四階段——“訪談實驗”和“群體實驗”。
6 D2 _1 \& ^8 L) M2 H9 \: \: v4 e- y; g1 w( Q" b) y/ h) B& ?+ B
潛藏在工人中的“黑手”4 g2 O' e; k; \
% s- q# o" e- v
在還沒有加入實驗時,梅奧教授就注意到了一個大多數(shù)人忽略的細節(jié)——這些工人在參與實驗之前,都會被工頭們叫去談話,告之實驗的意義。
: z4 F) I. O' ]6 G( `3 L/ A# n, d: E' L8 n
今天我們都知道,這種暗示行為會破壞心理學實驗的有效性,但當時的管理學還是工程師主導的“工程學”,人是被當成機器研究的,就像在顯微鏡下觀察微生物一樣,需要考慮微生物的感受嗎?
$ R+ [# F4 Y& R6 e T1 S
/ y, k+ }4 v+ L2 y" C5 H) b可作為一個心理學教授,梅奧立刻意識到,工人很可能因此而產(chǎn)生榮譽感,而偏離正常的工作習慣。但梅奧教授并沒有阻止這個行為,因為他敏銳地感到,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,而他需要更多的證據(jù)和觀察。
( \3 B) v8 }& {3 ~8 v5 n- d( a L" h' x2 I# h( N% e: }
“福利實驗”結束后,梅奧開始大規(guī)模訪談。
; d% {% j* F: K1 t( K1 T5 S" G- i+ X& b
首先他證實了自己的判斷,工人確實因為有幸參與實驗而故意提高工作效率,但訪談的目的并不在于此。5 ?5 J% ]6 t9 Z' m5 i
/ L6 [5 C0 w7 d! ^: H% A, l
梅奧在與工人的談話中,要求工人提出對工廠管理的看法,還可傾訴個人生活問題,最后記錄下每個工人每次談話的長度。于是“霍桑實驗”至此產(chǎn)生了第一個有意義的實驗結果:
S" z3 Q7 H1 ^% U2 `3 H6 |
9 d3 v2 u8 h5 g8 R9 B* @工人們“大倒苦水”的時間越長,他們接下來的工作效率越高。8 E$ k$ M! Y5 `4 g
1 Z4 h& U- |* i# ~3 C7 u+ g
這個結果使梅奧教授團隊信心大振,實驗進行到最有顛覆意義的第四階段——“群體實驗”階段。8 a2 d9 N( A/ v& X
2 ^1 T! B, i& c7 J [
表面上,第四階段的實驗仍然是“失敗的”。這是一個“計件工資實驗”,可不管計件的標準怎么提高或降低,所有參與實驗的工人,竟然每次的產(chǎn)量都謎一般都差不多。實驗者還測試了所有工人的靈敏度和智商,發(fā)現(xiàn)最高的那幾個,居然在工人平均產(chǎn)量之下——難道這些人都嫌錢太多了?1 Y: h2 i+ z* J% l
3 W6 `: Q% r ^/ }2 k可工人們?nèi)f萬沒想到,他們這次面對的對手不再是只看數(shù)據(jù)的工程師,而是一個心理學家。在這個實驗中,梅奧改變了以往只觀察一個實驗變量和產(chǎn)量之間關系的簡單做法,而是全程觀察與事后訪談相結合,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態(tài),這才挖出了潛藏在工人組織中的“黑手”。; d; d! U `+ b/ H; ]$ S, y
% x" T% \' w, O7 x/ B/ S# K( A
梅奧觀察到,那些最聰明靈巧的工人在前半程確實是效率最高的,但到了后半程,他們會觀察工友們的進度,從而主動放慢工作節(jié)奏,甚至最后一段時間,完全處于怠工狀態(tài),才能將自己的產(chǎn)量保持在平均水平左右。
" l3 o" [6 J; }% d ^
& s4 c1 P+ o( A9 c% t& n通過訪談,梅奧了解到,平時生產(chǎn)中,如果有工人連續(xù)超過平均水平,就會遭到工友們的肉體懲罰。
: I$ g9 T7 W& P: X
* ]$ u0 l( x; T, h, _9 R但這個“黑手”卻不是什么有組織的黑手黨,而是一些工人們歷來約定俗成的慣例,以防止個別工人太賣力,導致工廠提高勞動標準,引發(fā)其他工友的失業(yè)。* Q' |5 _' v! e0 b
( S( ^) [5 \6 K這個慣例生效的具體過程更值得研究:規(guī)模比較大的工人們會自動分成若干十幾個人的小團體,每一個團體都有一個自發(fā)形成的頭兒,一是保證這個團隊所有成員按“規(guī)矩”辦事,同時也負責保護團隊成員的利益不受工廠的干擾。
% |7 [9 P: `. Y* A, I
6 a. R% h0 \* U8 B到此,霍桑實驗中的一系列反常結果的原因終于浮出水面,工人們害怕這些實驗沖擊他們的飯碗,從而采取“非暴力不合作”行為。這也導致了之前很多“科學管理實驗”的結論失去了立足之地,因為那些結果也可能是人為操縱的。/ h& U$ ?! V7 }* ~
6 a$ A! A, O( C8 [為期8年的霍桑實驗結束后,梅奧出版了《工業(yè)文明的人類問題》,詳細記錄了這些實驗和他對管理學的反思,推動了管理學與心理學結合,進入一個新的領域——人本主義管理學。5 S/ i0 B s, V% y* r4 u
" F: `1 `4 A/ T* s( w. \
在這個派系的理論強調(diào),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,管理者必須關注人的精神需求,用平等的態(tài)度溝通,而不是把他們當成“領薪水的機器”。. w, \) S" g( L2 `
, I% l& I5 `' w0 e- O4 F) }同時,梅奧也提出了一個觀點:員工不僅僅是“經(jīng)濟人”,也是“社會人”。這又是什么意思呢?4 i* K8 D7 P) p( ?/ \5 P8 d
! G' I' ^7 C6 J3 ^& O. g8 Z
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上班的好處# a. H, Q) F; T* h5 T
L* u. V' Y, w在霍桑實驗之前的大部分管理手段都有一個前提:人是“經(jīng)濟人”,行為受到利益的驅(qū)使,只要設計出合理的利益制度,人為了利益最大化,什么都愿干。7 e& P2 l7 W9 ~& E& V m
$ p+ n2 E( t+ v2 |* R
比如計件工資的設計,是認為工人會為了更高的收入而拼盡全力。
* t4 ` h" ^+ d( s: `+ r7 s4 E5 G$ B' V+ ?; s
但現(xiàn)實中,人同時也是“社會人”,行為受到社會群體的影響,并不總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。
- j& s5 l! c$ N5 r5 N& o2 b* W
# a) d$ P$ t) e/ R8 f比如第一部分的例子,“平均主義”是一種群體價值,很多人愿意犧牲一小部分利益,來獲得群體的認同,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。, V0 l9 U5 k$ t+ t5 U
2 i6 D v7 e* R/ f5 b9 }9 r
后人進行過一次改造的“霍桑實驗”,發(fā)現(xiàn):在一個人人都能彼此觀察的大車間里,工人的生產(chǎn)效率是最低的,因為大家都會防止自己太過引人注目;如果每一個人都被隔開,效率也不會太高,因為很容易感到單調(diào)無聊。! a4 L$ O' q4 N7 S6 ]
/ g: n" k: @- Y; E a而效率最高的工作環(huán)境是三五個人一個大隔間,實驗者發(fā)現(xiàn),隔間消除了“要與群體保持一致”造成的緊張感,幾個人的小組又更容易建立“親密感”,促使他們相互學習改造效率的方法。
8 N) c7 C, `' U( y& b, i \, r
7 d' F- U$ v8 b I& q" @! t3 r! U“平均主義”過去被看成是落后的思想,這顯然是忽視了人的社會性,工作的意義不只是賺錢,也不只是成就感,工作另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群體生活帶來的安全感。
; `2 _& a5 g8 U2 w+ x# I! k4 U) e" [2 e( G* \% b3 u
就像有位朋友開玩笑說的:; D* S9 v1 u7 |
% h+ P2 W* ]% r9 L* R8 h
以前,我曾經(jīng)說過,即使給我一個穩(wěn)定的工作,我也不會去的,但是今天我動搖了。因為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上班的好處,上班可以合理合法的讓一群男男女 女整天待在一起,就像學生時代一樣,有男生,有女生,有好看的,有不好看的,有關系好的,有關系壞的。: b2 D1 j0 m' T2 m! T
( X9 ~) D( l' {1 k人神共奮
% P! E/ ?3 N" O$ C& j1 |2 W) W, @. t# N* n9 c" X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