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回家時,媽媽興奮的告訴我說,我們家馬上就要搬到樓上去住了。問清楚了才知道中國農(nóng)村城鎮(zhèn)化得進程已經(jīng)實施到了家鄉(xiāng),村里已經(jīng)開會,自通知發(fā)出之日起,不準任何村民再砌墻、修房,以后規(guī)劃給各家的樓房面積均以現(xiàn)有有門有窗的宅基地為準。呵呵!看著媽媽高興和企盼的樣子,自己心里特別矛盾。
對于在庭院里生活了幾輩子的鄉(xiāng)親來說,他們是有理由高興的,因為樓房只有城里人才能住上,樓房里干凈,沒有風沙土吹,有暖氣空調(diào),不用天天拿著那么大的掃帚掃院子,更不用冬天里一家人圍著個蜂窩煤爐子取暖。終于可以不用養(yǎng)羊,喂雞鴨。
對于通過上大學出來,辛辛苦苦在城里打拼的我們,我卻高興不起來。如果真的失去了自己的宅基地,搬進了千篇一律的樓房,我們的祖祖輩輩的鄉(xiāng)親們,將失去他們唯一的家園和樂土。試想當宅基地歸為國有,單單靠著勞動,要經(jīng)過多少的辛勞才能擁有如此大的地方,有錢的人住的是別墅,所謂別墅,不就是設(shè)施齊全的農(nóng)家大院嗎,無論它里面是什么樣式的,但是它都是以面積為基礎(chǔ)的,都是以占用了大面積的耕地為代價的,他們是有錢人所擁有的,而我們的鄉(xiāng)親們怎么可能再回歸田園。
堂屋、南房、影門墻、大門樓,雞鴨圈、豬牛馬房都是中國農(nóng)村典型的布置,一口壓水井,幾間配房、幾棵桃李樹都是不可或缺的點綴,幾千年來,陪著農(nóng)耕文化為主的漢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度過了一代又一代。“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。誤落塵網(wǎng)中,一去三十年。 羈鳥戀舊林,池魚思故淵。開荒南野際,守拙歸園田。 方宅十余畝,草屋八九間。榆柳蔭后檐,桃李羅堂前。 曖曖遠人村,依依墟里煙。狗吠深巷中,雞鳴桑樹巔。戶庭無塵雜,虛室有余閑。在樊籠里,復得返自然”。這是陶淵明看慣了官場的蕪雜,歸去田園的愜意。即使現(xiàn)在的我,放假回家,仍覺得是一種享受,是一種回歸,家里的家伙什即使好多年都不變,也看的格外親切、踏實,久在外面的心終于回歸原位,當在自家的地頭前,跟著媽媽后面拾草、撿蟲,說不出的暢快。在外面所有的緊張、壓抑、痛苦都隨著消失在綠油油的麥田里。
當我走出家門時,心情格外沉重,也許下次再回家時,空中應該是塔吊遍布了,蓋一座樓房,其實已經(jīng)是個標準的事情了,而要給它以文化的積淀何其難!
注:這是在十一回來的火車上寫的,當時基于義憤,語氣措辭都有些不當,之后沒有再進行潤色,就先發(fā)表吧,以后有時間再整理,一直想把它整理成一篇論文發(fā)表的。